
新湖南:從"路橋湘軍"到"智造湘軍" 暮坪湘江特大橋為長株潭融城發展提速
新湖南客戶端全媒體記者 李小華 肖晴嵐 通訊員 幕強
湘江奔涌,見證星城蝶變;長橋飛架,擘畫發展宏圖。
在長沙南部,暮坪湘江特大橋如一條“鋼鐵巨龍”橫跨碧波,連接長沙南部片區與大王山片區,成為長株潭一體化發展的新動脈。
作為湖南省重點工程、長沙市十大重點工程,暮坪湘江特大橋項目不僅是湖南建投集團旗下湖南路橋建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簡稱:湖南路橋)技術實力的象征,更是其助力實現“三高四新”美好藍圖的生動實踐。從藍圖到現實,從樁基到合龍,建設者們以匠心與擔當,在湘江之上書寫新時代的“路橋傳奇”。
▲暮坪湘江特大橋航拍圖。
成績斐然,打造長株潭融城“新引擎”
暮坪湘江特大橋項目,承載著湖南高質量發展的厚重期待。
該項目東起河東暮云片區,主橋及涉水引橋共計1067米跨越湘江,線路全長1.83千米;設計為雙向6車道I級公路,時速80千米/時,合同金額10.375億元,合同總工期36個月。其中,湖南路橋承建暮坪湘江特大橋主橋段。
自開工以來,項目團隊以“拼”的干勁、“搶”的節奏、“實”的作風,于2024年11月完成大橋主體工程,實現主橋合龍,刷新了同類橋梁建設的“湖南速度”。
走進施工現場,主橋四跨連續中承飛燕式鋼桁拱橋的雄姿已完整呈現。這座全國公路交通系統首例的創新橋型,以總長500米、主跨2×180米的跨度傲視湘江。76根直徑2米的水中樁基、10個特大型深水嵌巖承臺基礎、1.6萬噸鋼結構……
一串串數字背后,是湖南路橋建設者們“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硬核擔當。截至2025年4月,項目累計完成產值43760萬元。
“這座橋的意義遠超交通本身。”湖南路橋暮坪湘江特大橋項目生產經理虢舟表示,項目建成后將完善長沙南部“六橫八縱”的交通骨干路網格局,將暮云片區與大王山片區之間的通行時間由原來50分鐘左右縮短至10分鐘,為沿線產業升級、文旅融合注入強勁動能。
▲項目建設現場。
科技賦能,書寫中國橋梁“新標桿”
“全國首例”“湖南首創”“特制高性能鋼材”……在暮坪湘江特大橋的建設詞典中,“創新”是貫穿始終的關鍵詞。
“暮坪湘江特大橋主跨為2跨,每跨180米,共有78個節段,鋼結構吊裝單元有近4000個,梁段間采用全焊連接,主橋上部鋼結構總用鋼量達1.6萬噸。”虢舟介紹,大橋采用鋼桁架飛燕式拱橋形式,造型就像飛燕展翅,這種結構具有跨越能力大、承載能力高、自身穩定性強、造型優美等優點,但同時面臨著技術工藝復雜、施工難度大的難題。
對此,項目團隊在施工過程中創新運用“四個全國首創”工藝,以科技破題。
在基礎施工階段,項目首創“無覆蓋層深水全嵌巖承臺大規模采用PLC工法樁圍堰施工工藝”,在圍堰施工中采用智慧監測系統,借助物聯網技術,對圍堰結構變形、強度實時監測,確保施工安全。
在主橋施工中,項目首創大跨度鋼桁架拱橋“先梁后拱、梁上運梁”大懸臂鋼桁梁懸拼施工工藝;首創單支點、大懸臂、自平衡桁架拱橋安裝采用“水平三角架對拉體系”替代“斜拉扣塔體系”施工工藝,改善鋼梁結構受力與變形。
項目技術負責人坦言:“每一塊鋼梁的安裝,都是一場與力學、氣象、時間的精密博弈。”
此外,針對暮坪湘江特大橋主橋鋼桁拱的復雜空間結構、眾多桿件以及高精度制造要求,項目全流程應用BIM技術進行三維協同設計,首創“鋼桁架拱橋采用三維激光掃描結合BIM模型技術智能裝配施工工藝”,相較傳統施工方案,實現了裝配的高精度控制,也大大節約了裝配調節時間。
據悉,該項目累計獲得全國QC小組成果二等獎,湖南省QC小組成果一等獎、二等獎,湖南省質量創新大賽一等獎等榮譽,成為行業質量管控的典范。
▲項目部獲評“湖南省直單位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
責任擔當,淬煉國企使命“新底色”
在湖南路橋的建設版圖中,暮坪湘江特大橋不僅是一項工程,更是一份“服務大局、造福民生”的莊嚴承諾。從開工第一天起,項目團隊便將“國之大者”融入血脈,以責任擔當詮釋國企初心。
黨建引領,凝聚攻堅合力。項目成立黨員先鋒隊、青年突擊隊,在深水樁基施工、鋼梁高空拼裝等關鍵環節沖鋒在前。項目部獲評“湖南省直單位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涌現出一批“技術能手”“安全標兵”。
生態優先,守護一江碧水。面對湘江國家級濕地保護區的嚴苛環保要求,項目團隊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先、施工和保護并重”的原則,制定落實各項施工環保制度和措施,實現廢水零排放、噪聲低于國家標準。
湖南路橋用行動詮釋了“建一座橋、暖一方心”的承諾。截至目前,暮坪湘江特大橋的人行道挑臂安裝、橋面板鋪設、外漆噴涂等工作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力爭項目早日建成具備通車條件。
下一篇:最后一頁 返回列表